當年因為太太楊佩儀懷孕身體不適,李國雄代替她上課,漸漸愛上花藝創作。
花藝靈感取自南洋舊屋。藍色器皿象徵屋子,棕櫚葉的縫隙代表百葉窗,胡姬則是新加坡獨有的特色。(受訪者提供)
10月11日電 據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報導,和新加坡花藝家李國雄相約在植物園進行採訪,由他帶領走入園內的熱帶雨林步道,邊談邊放慢步伐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。熱帶雨林區看不到豔麗的花卉,有的是說不出名稱的樹木與綠葉。李國雄興致勃勃地解說各種葉子的特徵,再以豐富的想像力來描繪這些植物的姿態。
出生於香港的李國雄(53歲)從事花藝創意長達18年之久,他分析:“花藝家有別於插花師,後者泛指從事插花行業的人。花藝家則專門以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去營建藝術,從藝術的高臺去審視世界,去遠眺追求那未悉的領域。花藝作品和雕塑、繪畫、攝影等視覺藝術同一位置。”
代替太太上課愛上花藝
一塊朽木,數片葉子,幾朵含苞待放的花蕾,細看李國雄的花藝創作,的確能夠從中揣摩層層涵義,宛如一件靜待有心人來欣賞的藝術品。
“我從小就對藝術有濃厚興趣,尤其是中華文化相關的東西。我喜歡觀察事物,雖然對花草樹木有喜愛,但沒想過從事花藝創作。1990年,我們舉家從香港移民到澳大利亞的悉尼,當時打算和太太一起開花店做生意。太太便報名悉尼科技學院的西洋插花課程,剛巧開課前發現懷孕了,身體不適,於是我硬著頭皮代替太太上課。
“第一堂課不是很順心,手忙腳亂,還好經過磨練,學藝有進步,自己也建立起信心。對插花的熱愛就是在這樣偶然的情況下產生的。”
花店最終沒開成,插花課程卻讓李國雄發掘潛在的才能。
結合東西方的花藝精髓
李國雄的老師對他的手藝極為讚賞,從眾多學員中邀請他協助悉尼歌劇院的聖誕花藝佈置,這對開始掌握花藝技巧的李國雄起著莫大的鼓舞。老師甚至鼓勵他參加各類花藝創意比賽,雖然開始時名落孫山,在觀摩得獎作品之後,他在接下來的比賽中屢次獲首二大獎,成了澳洲花藝比賽的常勝軍。
與此同時,李國雄對插花的興趣與熱忱延伸至日本花道,隨日本草月流教師Seiseki Umemura拜師學藝,也和澳洲著名花藝大師Norman Sparnon學習花藝和理論,並考獲花道導師執照。
“我將東方的花道與西方的花藝精髓融為一體,作品中充滿‘和風’,有韻律,這樣的創意在澳洲和英國的花藝界取得不俗的迴響。悉尼的花卉種類繁多,不缺精彩的花藝品,讓我從中學到很多。” 李國雄娓娓道來。
曾在日本人協會舉辦個展
李國雄和太太楊佩儀皆畢業自國立臺灣大學,他主修考古人類學,太太則修讀中國文學。夫婦倆畢業回港從事教育工作數年。移民澳大利亞後,李國雄在當地半修插花課程,半完成神學碩士學位;2004年為宣教工作攜家眷前來獅城,而決定在新加坡定居和他的花藝創作有著密切關係。
“2005年,我通過一位日本女士加藤惠的推薦,在日本人協會舉辦了個人的花藝攝影展。這些作品是我在悉尼所創作的,有感於花藝品的壽命短暫,便用影像保存下來。展覽反應很好,慶倖來觀賞的日本人能夠接受傳統花道和西式花藝的新鮮結合。知道東方和西方人都一致認同我的創作風格,這無疑是個莫大的肯定。”
翌年,李國雄出版了個人的花藝攝影集“Golden Wind”。在旁的太太分享:“多虧新加坡的辦事效率,我們順利出版這本花藝影集。從設計到印刷,負責公司展現了高超水準,我們很滿意書的品質,對新加坡更是留下良好的印象。另外,新加坡的多元文化、舒適的居住環境都是選擇留下來的原因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“Golden Wind”在具權威性的國際出版物展榮獲金獎,備受各大國際花會的讚賞與推薦。
在獅城就地取材
定居獅城後,李國雄的創作又起著怎麼樣的變化?
“澳洲四季分明,偌大的自然環境對我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。來到熱帶新加坡,由於空間小,不容易挑選花材,在有限的環境下創作是個新考驗。我倒是對南洋店屋文化情有獨鐘,而以尼路的峇峇博物館為題材創造出一件花藝品。
“這是一棟很漂亮的藍色房屋,通過花藝將老建築的氛圍營造出來。藍色器皿象徵屋子,棕櫚葉的縫隙代表屋子的百葉窗,蘭花則是新加坡獨有的特色。”
李國雄對事物觀察入微,心思細膩,從身邊小事或生活雜事取材,不愧是懂生活的藝術家。他說在島國居住的第一所房子是位於史波蒂斯兀園路的龍門大廈,住家對面有片寬闊的叢林,他有好一段時間就在那裏沉思,同時尋找新的創意素材。
他漸漸發覺新加坡的葉子其實充滿美感,就像棕櫚樹是他在其他城市不曾見過的。“花藝創作不一定要以花為主角。葉子深淺有層次,並非要採用綠意盎然的葉子。我偶爾會將幾片枯葉放入作品中,來表達生命的常態。這是我稱之為‘敗中取勝’的創作理念。”
發揮南洋特色文化
李國雄一家四口擁有新加坡永久居民權,太太是國際學校的華文老師,兩個孩子分別18及14歲,就讀於太太執教的國際學校。
先後在香港、臺北、悉尼和獅城生活,李國雄認為新加坡最大的特色源自四大種族的多元性與融合氣氛。他認為島國近年在提倡文化藝術發展有所進步;另外,新加坡位處重要樞紐,和不少東南亞國家為鄰,應該相互影響吸收融會,發揮南洋特有的藝術文化。(麥專程)
【編輯:王海波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