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愛卿在北京教插花已經4年了,現在的身份是基金會北京聯絡處主任。朝陽區珠江帝景一套居室的客廳,就是她的花藝教室。四壁刷白,兩條黑色長桌是唯一傢俱,這是她為了讓學生在素雅清靜中體會花藝之美而特意佈置的……
11月20日消息:與台灣“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”花藝教授林愛卿的一席談,很像是上了一堂意蘊豐富的國學課。以《易經》為原理的插花規則,融書法繪畫於插花的巧妙手法,體現於“大象無形”、“天光水影”等主題花展的哲學美學思想,無不讓基金會所宣導的中國傳統插花散發出迷人的文化魅力。
移花入室 以花代筆
林愛卿在北京教插花已經4年了,現在的身份是基金會北京聯絡處主任。朝陽區珠江帝景一套居室的客廳,就是她的花藝教室。四壁刷白,兩條黑色長桌是唯一傢俱,這是她為了讓學生在素雅清靜中體會花藝之美而特意佈置的。
二十幾年前,還在美國學畫的林愛卿,因為一張登有傳統插花圖片的報紙而心潮澎湃,毅然回到臺灣加入了剛剛成立的“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”。基金會的花藝教學圍繞傳統六大花器,寫景、理念、心象、造型四大類型,和六大花型展開,而核心就是對自然界的觀感。用她的話說,如何欣賞大自然,然後移花入室,經過心理的轉換,以花代筆,將插花作品變成一幅畫,這就是她要教給學生的重要內容。
雖然今人不像古人,門前有塊地,種有樹木花草,但是走在馬路上、公園裏,遊玩在郊野中,依然可以親近自然。拿起一枝花,她先教學生如何看陰面和陽面———多數花朵綻開一面為陽,反面為陰,插花時就要將花姿最美的一面示人;插花的方位和立足點也有講究,坐北朝南是中國的方位藝術,比如插花時人站在東點,花枝則要面向西南;在寫景盤花中,兩株花之間的水道方向如同八卦圖樣,則給人靈動自然之感……談起這些,林愛卿非常感慨,她說,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早就給出了萬事萬物美的原理,美就是合情合理,只要按照原理去插花就不會失誤。
學畫出身讓她在教學中另有新意。她不讓學生拍花,而是畫花,有何不同呢?她說照片拍出來是二度空間,繪畫畫出來則是三度空間,中國畫中有墨分五色一說,遠近深淺的奧妙能讓作品立體呈現。她讓學生插完花,退後,手拿紙筆,看到什麼同時畫,不能看一眼畫一筆,這又有何不同呢?原來眼在看手在畫的,畫的是心裏的線條,是最自然最美的,是畫眼中線條無法捕捉到的。這樣的訓練,不僅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學生最後成了素描高手,而且大家對花材花型的理解更是逐日加深。
不拘傳統 兼收並蓄
“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”是臺灣最富影響力的中國傳統插花花藝組織,談起其創立人黃永川教授,林愛卿的敬佩之情溢於言表。黃永川以臺北歷史博物館館長的身份,以天時地利人和之便,多年收集整理浩繁的插花、繪畫、筆記、書法、詩詞點滴史料,將中國傳統插花形成體系,以目前台灣一萬多基金會會員的規模廣為傳播。每年在台灣舉辦的多達二三十次的花藝展,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中國花藝愛好者。
“中國的插花藝術是最美的!”林愛卿說這句話時很自豪。“心靈色譜”、“寶器分花”、“禪道與花”、“妙趣凝香”、“大象無形”,這些古色古香的花藝展主題背後,是基金會會員們傾注了個人的性情、意趣、志向,所創作的一件件美麗雋永的花藝作品。
“日本花道源於中國並且被發揚光大,但他們沒有中國文化做母體,所以插花規則死板,難以突破,而中國傳統插花有著文化的活水活源,能夠更好地傳承,最終被全世界所認可。”這是林愛卿最大的夢想。
復原中國傳統插花風貌並加以傳承,並不是基金會的最終目的,兼收並蓄當代各類東西方藝術思潮,讓傳統插花與時俱進,才是基金會今天的重要工作,這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“包容”之意。
如何融匯貫通呢?林愛卿有一段精闢的總結:西洋花藝首重色彩、次重形式、最後重意境;東洋(日本)花藝首重形式、次重意境、最後重色彩;而中國花藝則首重意境、次重色彩、最後重形式。所以說,不管是西洋的色彩還是東洋的形式,只要最終能為中國式的“意境”服務,就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插花藝術。
今天的基金會,花藝作品也有新娘捧花和花束,也致力於花藝櫥窗的研究,宣導中國傳統婚禮的婚宴插花。“造型”花則鼓勵插制者突破傳統造型,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創造嶄新的花藝形式。當然,這一切最終還是離不開中國文化這一永遠的根。
編輯: 鬱金香